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近日,“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在甘肃平凉举办。
从崆峒“侠侣”到崆峒派武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虎,从崆峒山下的崆峒文武学校到这场以“武”会友的盛事,平凉这座城市把传统武术玩出了全民风潮。
崆峒“侠侣”:将武术星火扎根市井
在平凉习武圈,很多人都知道90岁的岳起中老人和87岁的张炜英老人。
他们在崆峒古镇向游客展示崆峒武术,给到访的外国网友传授武术动作,还要会见前来参加比赛的老友,最近这段时间两名老人忙的不亦乐乎。
两位老人用葫芦和佛尘作为奇兵展示崆峒武术,后面则放置了奖牌展示柜和兵器架。
两位老人年轻时因《红楼梦》结缘、因兴趣爱好相投而相濡以沫几十载的故事,很多人都称呼他们为“神仙侠侣”。
除了让人艳羡的爱情故事之外,两位老人对崆峒武术的传承,更为人动容。
“我们是崆峒武术的宣传员。”张炜英老人说,退休后,两人以宣传崆峒武术为己任,参加过数十场武术赛事和交流活动,两人合起来拿了100多块奖牌,还将崆峒武术四个字带到天涯海角进行展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关于“崆峒剑”的记载。于是,岳起中老人辗转多地寻找这份失传的“秘籍”,最终在兰州得到了线索。师傅的比划和口述,岳起中一一记载下来,最终将这套86式的剑谱记录成书,还配以图案,方便大家学习。
他们还将自己的“武功”倾囊相授,教给愿意学习武术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像他们一样“也能体会到武术的乐趣和奥妙”。
同样是练武,二者有分工。岳起中主要练习崆峒奇兵器,张炜英则专攻崆峒拳和道家拳。老两口每天结伴出门练武,还时不时较量一番。“上午不练武,中午吃不下饭。”张炜英说,两人的生活作息一直很规律。
崆峒武术民间习武者
如今,二老已是平凉市文化馆的崆峒武术传习所的灵魂人物,他们向大家传授崆峒拳、拂尘、紫金鞭(鞭杆)、崆峒剑等技艺。在二老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崆峒武术传承中来。
这对耄耋老人用别样“夕阳红”,让崆峒武术扎根民间,扎根于市井。
传承人陈虎:为崆峒山注入江湖魂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崆峒派武术的代表性传承人陈虎在崆峒山下长大,14岁开始习武。如今他不但成为当地崆峒武术练习者中的翘楚,还成了崆峒武术养生拳的推广者。
练完早课,穿上武术练功服,在海拔1800多米中台上,向游客展示一整套崆峒武术养生拳,这是陈虎的日常。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书写了练习崆峒派七伤拳的要领。现实中,许多游客因武侠梦,来到崆峒山,一探真正的崆峒派武术。
去年底,崆峒山景区重新整合崆峒武术男子表演团队,陈虎作为负责人,每天带领8名成员在这里进行养生拳的展示和推广,不少游客被深深吸引,这些表演和展示,也为崆峒山注入了江湖魂,让其成为一个江湖秘境。
文武学校:让崆峒武术从课堂走向世界
开幕式上崆峒文武学校学生的表演
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奇兵出崆峒。
在“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的开幕式上,来自崆峒文武学校的学生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展示了崆峒武术的“奇兵”。
从折扇、竹笛、九节鞭、烟锅、九尺钉耙、链枷、佛尘……崆峒武术中的奇兵多数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使用的工具。所谓奇兵,便是不易被对手发现,能在交手时出奇制胜的兵器。
2009年,崆峒区政府出资1800多万元,在崆峒山脚下新建了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目前有在校生近400人。崆峒文武学校也成为崆峒武术传承的核心阵地。2003年,年仅14岁的陈虎便是在这里开启了他的习武生涯。
目前,崆峒文武学校已累计向有关单位输送武术人才7000多名。他们中,有的人成为专业运动员,有的应征入伍效力特种部队,有的进入影视行业展露拳脚,有的考入高等学府深造,还有的被北京、浙江、陕西等地的知名武校聘为教练。
二十多年来,文武学校的师生们在国际国内各类武术比赛及表演中登场3200余次,勇夺奖牌2700多枚。崆峒武术频频亮相国际舞台,掀起海外“中国武术热”。东方武学也被更多人所知。
崆峒山下,从耄耋老人扎根市井,到传承人带游客“闯”江湖,再到“武”动校园,这是平凉历史中的“尚武基因”,也是平凉这座城市独有的“侠气”,更是平凉将传统武术玩出全民风潮的底气。